top of page

只談展覽其餘免談:Nathalie Decoster sculptures 中的遊歷經驗


不論在烈日當空,或是滂沱大雨的日間,還是街燈映照的晚上;是人群忙碌穿插的工作日,還是坐滿外藉人士吃喝閒談的星期天。不同的景致成為了 Nathalie Decoster sculptures中展覽的一部分,同時影響著觀眾的注意力及觀展時的經驗。

Nathalie Decoster sculptures為本年度法國五月的其中一項節目,在港澳兩地展出法國的藝術家Nathalie Decoster的作品,其中十二件作品在港展,同屬小型及大型的金屬立體雕塑,各項展品都沒有設置在典型的展覽場所內展出,而是分別座落於遮打花園、皇后像廣場、香港藝術中心對出的樹蔭、文華東方酒店等多個地方,包括室內及室外,小型的作品在文華東方酒店內展出,其餘大型的展品都放置於戶外公共空間,多放置於中環一帶,其中一件則放置到藝術中心門前的樹蔭間。以遮打花園及皇后像廣場的展品為例,它們都座落於水池的位置上,不駐足留意,遊人不易發現這是一個限時展出的公共藝術展覽。

城市空間與公共藝術的尋常關係先把討論追溯到大眾普遍所認識的公共藝術。我們的認知或許建基於尖沙咀柏麗大道上文樓的作品《請》上,其實,這類型的公共藝術,早已融入不同的城市空間,不論是公共或商業機構亦有機會接觸到這些作品,大眾不會對這些作品感到陌生,甚至習以為常,這些雕塑都屬於街道或城市的一部分,有的已成為了地標,但有多少人(特別是本地人)曾經細看過這些作品?在這個前題下,以Nathalie Decoster sculptures中那些金屬等製作的雕塑,就等同一般的公共藝術,不被人所輕易留意。那麼這次的展覽有什麼特別之處?透過作品的主題、宣傳,在有意無意間凝聚了一群目標觀眾(target audience),在公共藝術已融入了社區及生活的前題下,觀眾在觀展的過程中建立出一種受外部環境的遊歷及沒有太多時間限制的閱讀經驗。

在地鐵的燈廂廣告中,或是法國五月的節目章程、網頁內,從不同的途徑中都能找到這個展覽的相關資訊,而作品都是扭曲了正常比例的人型雕塑,這類具風格化的作品容易吸引別人的注意,從中建立出一群對作品感興趣的觀眾群,從遮打花園或皇后像廣場上,亦不難找到關於這次展覽的單張供遊人索取,在單張上已列明了作品的不同所在位置。雖然,這批觀眾或遊人,不一定能專程到往所有作品的所在位置,但這種注意力的營造,有別於常設的公共藝術。

遊歷中突顯的觀眾身份同樣地,外界環境亦影響著閱讀作品及改變觀者的體驗。在地理的因素上,更突顯了城市空間的重要性。作品位於中環至灣仔一帶,屬港島線中較具地利方便的網絡上,觀眾跟隨著展覽的單張,要找出每個作品的正確位置並不困難,但當中已涉及到尋找的過程,更可視為一個旅程,要是把展覽視作旅程,其觀感則大有不同,徙作品走到另一件作品的旅程中,已成為閱讀作品的一部分。在灣仔的藝術中心對出展出作品《Eolus》,那地方已成為了定期更換大型公共藝術的空間,附近的環境屬於較為清靜,環境的轉變相應較少,在那種平靜的環境下,與作品四支長柱的風車雕塑相映成趣,產生微妙的關係;設立在中環的作品,處身於變化較大的環境中,不論日與夜,平日或周末,不同的時段亦影響著觀者的觀感與作品的意義。這些戶外雕塑均座落於水池中央,晚間以不同的射燈映照著;在平日,穿插的大多是忙碌的上班族,然而,到了周日,換來的沒有車輛行駛的馬路,在休憩的外藉人士,或是馬路上舉行的的典禮,《Air no2》中似是扛著單杠的人型雕像,在不同的時段中彷彿訴說了多個故事。

行人如常地作息、環境如常地流動,與觀眾的駐足觀看成為對比,有如電影中的Timelapse,外在環境的「動」,與觀眾的「靜」,似乎是公共空間的專利,亦建立了一個「觀者」的身份。種種的找尋、環境,構成了各種體驗。然而,公共藝術或同類型的展覽,其重點不是讓人看畢所有展品,而是作品如何介入空間及觀眾,要是作品能吸引到觀眾留意,實際上已達到了展覽的目的。

Featured Posts
Check back soon
Once posts are published, you’ll see them here.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